文/阳欧
美国的AI神话是怎么来的?
先看一段有意思的科技圈新闻段子:OpenAl投资Oracle 1000亿美金买云计算服务,Oracle投资英伟达 1000亿美金买显卡,英伟达再投资OpenAI 1000亿美金布局AI系统。
问题来了,这 1000亿到底是谁出资的?
三家公司的循环投资
当然,上面只是段子,实际上和段子也差不多。下面这个表格梳理了这三家公司之间已知的关键交易信息,可以帮助你看清资金的实际流向。
目前唯一正式宣布的“1000亿美元”级别的交易,是英伟达对OpenAI的投资,而OpenAI向甲骨文支付的金额据报道高达3000亿美元,但这是一份跨多年的服务合同,并非一次性投资。
展开剩余91%这一科技新闻的最大作用是把甲骨文公司的创始人和现任董事长拉里·埃里森推到世界首富位置,虽然只是短暂。这个科技新闻最有意思的是是甲骨文向英伟达的采购金额则未有具体数字披露,如果披露了,世界首富可能就不会产生了。
可以看到,在这个科技逻辑里,起点和核心驱动力其实是OpenAI对算力的巨额需求,而这需要天量算力来训练更强大的AI模型。甲骨文的角色是作为基础设施提供方,为满足OpenAI的需求,必须投入巨资建设数据中心,当然,这就需要向英伟达大量采购硬件。
英伟达的动机是通过直接投资OpenAI,一方面可以巩固与这个顶级客户的绑定关系,确保自家芯片的销路;另一方面,也助力OpenAI获得支付能力,从而带动甲骨文等云厂商继续向自己采购。这相当于构建了一个“需求-基建-供应”的强化循环。
在这个强科技的产业投资逻辑里,这与其说是投资,不如说这三家公司变成了一家公司,虽然不是一家公司,但胜似一家公司,这样紧密的托拉斯联盟引发了市场的广泛关注和担忧。
有华尔街分析师指出,这种模式类似于“循环交易”(round-tripping)。作为一个会计术语, “Round tripping”指的是一种会计操作,企业之间进行买卖交易,但最终保持经济利益不变。注意,这里不是循环经济Circular Economy这个良性比较正面的词语。“循环交易”(round-tripping)和“循环投资”Circular investment有本质不同。
循环交易的结果是资金在几家巨头间流转,推高了各自的账面收入和估值,但最终能否创造出真实的商业价值和盈利,仍需接受市场的检验。
也有内人士认为,这种在AI基础设施上的过度投资是一场“高风险的赌博”,认为“如果未来AI应用的需求不及预期,可能会导致严重的资源浪费和投资回报不及预期”。
对投资者来说,这种巨头间的深度绑定,使得算力、资本和能源成为AI竞争的核心要素,极大地抬高了行业门槛,中小型创业者将更难参与核心基础设施的竞争。
只能说,这事只对三家公司有好处,对整个科技行业来说是可能是噩梦。
循环交易的目的
在金融投资领域,循环投资是几个商业伙伴互相给对方的项目投资,目的是把蛋糕做大,风险共担,利益共享,这些商业新闻经常见诸媒体报道。如果说循环投资是阳谋的话,那“循环交易”就是一个“阴谋。
循环交易则像是几个人用一笔钱来回倒手,互相给对方公司做高估值,目的是虚增资本,制造泡沫,甚至进行欺诈。
举一个例子:
三个朋友想吹牛,把小酒馆包装成“商业帝国”。
假设有三个朋友:小A、小B 和 小C。他们各自有一家几乎不赚钱的酒馆,但都想骗投资人老王的钱。
第一步:原始状态(都很惨)
小A的店:账上只有1万元,一堆老酒,估值5万。
小B的店:账上只有1万元,一堆老酒,估值5万。
小C的店:账上只有1万元,一堆老酒,估值5万。
投资人老王看了直摇头,觉得这都是小本生意,没兴趣。
第二步:设计“循环控股”骗局
他们想出一个办法:互相用天价买对方店里的一本箱老酒。一瓶老酒实际只值10块钱。
第一轮交易:
小A 以 5000元 的“天价”向 小B 购买一箱XX大曲。
结果:小B的店账上多了5000元“营业收入”,看起来生意火爆。小A的酒馆虽然花了5000元,但账上多了一本“价值5000元的资产”(那箱老酒)。
第二轮交易:
小B 转身就用这刚收到的5000元,以同样 5000元 的“天价”向 小C 购买一箱老酒《XX镇》。
结果:小C的酒馆有了5000元“营业收入”,小B的酒馆账上多了“价值5000元的资产”。
第三轮交易(完成循环):
小C 再用这5000元,以 5000元 向 小A 购买一箱XX二锅头。
结果:小A的酒馆有了5000元“营业收入”,钱又回到了起点(小A手里)。
第三步:骗局完成后的假象
现在,我们来看一下“造假”后的效果,每家酒馆的财报上都会显示:
一笔高达5000元的“销售收入”!—— 看起来生意很好。
一笔价值5000元的“库存资产”(那箱老酒)!—— 看起来资产雄厚。
实际状况是:那1万元本金几乎没变(只是从A到B到C再回到A,转了一圈);酒馆还是那几箱老酒,只不过在账面上价值被吹上了天。真实价值没有任何改变。没有新顾客,没有真实销售,没有创造任何新财富。
第四步:忽悠投资人
现在,小A、小B、小C可以拿着这份“漂亮”的财报去找投资人老李了。他们说:“李总您看,我们每家店都有巨额流水和优质资产,估值起码50万一家!您投资我们,稳赚不赔!”
如果老李不看穿这个把戏,真投了钱,那就上当了。觉得这个故事是不是很熟悉,熟悉就对了,资本市场上充斥了着大量这样“老狗玩不了新把戏”的资本故事。
知名的财务造假手段
回到循环投资。上面说的OpenAI、甲骨文、英伟达的例子,就是典型的循环投资。产业逻辑链条清晰——需求(OpenAI)→ 基础设施(甲骨文)→ 核心硬件(英伟达)→ 再反哺需求(投资OpenAI)。
图源:AI
每一笔钱最终都转化为了实实在在的生产力——云计算资源、GPU芯片、AI研发。这是一种为了加速AI技术进步和生态建设而形成的战略联盟,这些投资是一个基于AI产业的战略协同。当然,这些公开报道都是真的话。
循环交易作为财务欺诈闻名的财务造假手段,也称为“三角贸易”。著名案例是安然公司(Enon) 的倒闭就大量使用了类似手段,它通过设立大量的特殊目的实体(SPE),与这些关联实体进行复杂的循环交易,将巨额负债和亏损隐藏在表外,同时虚报利润,最终导致庞氏骗局崩塌。“下周回国”的贾跃亭的法拉第未来FF的上市貌似就是通过特殊目的实体(SPE),当然,当时能上市肯定都是合法的。
现在循环投资和循环交易的“关联”就在于,大规模的循环投资有时可能被利用或演变为循环交易。当巨头之间进行大规模循环投资时,即使资金流向了真实业务,也可能会相互推高彼此的估值。例如,英伟达投资OpenAI,会提升OpenAI的估值;OpenAI用这笔钱向甲骨文采购,提升了甲骨文的业绩和估值;甲骨文又向英伟达采购,反过来巩固了英伟达的高估值。这最终形成了一个“价值确认”的循环,可能使估值脱离其基本面。事实上,甲骨文老板就是享受了这样的福利才坐到世界首富的宝座。
这种交易的风险是如果几家关联公司之间以显著高于市场公允价值的价格进行交易(例如,OpenAI以异常高的价格购买甲骨文的云服务),这就可能从合法的循环投资滑向操纵收入和利润的灰色地带。
循环投资如果失去真实业务支撑,纯粹为了财务目的而相互“刷单”,就可能变质为非法的循环交易。这两者的根本区别的关键在于目的和实质。循环投资的目的是创造价值,资金用于真实业务;循环交易的目的是制造假象,资金是在空转。简单来说,循环投资是“一起赚钱”,而循环交易是“一起骗钱”,理解这一区别,对于分析复杂的商业新闻和投资风险至关重要。
其实,这就像是投资和投机一样,很多时候都在一念间,是分不清楚的,从目前来看,公开消息只是有分析师质疑openAI和甲骨文以及英伟达这三者之间有“循环交易”疑似的质疑声音,但还没有实锤。
信息优势让华尔街处于交易核心
从循环投资与循环交易的深入分析,可以提炼出一个更为宏大和深刻的图景来总结“华尔街金融崛起的秘密”。
这个秘密并非某个单一的阴谋诡计,而是一套复杂、高效且具有内在双重性的资本运作体系。其崛起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核心支柱,它们共同构成了一部强大的“资本机器”。
华尔街最伟大的发明,是将一切能产生未来现金流的资产(无论是铁路、房屋贷款、企业盈利预期,甚至是一个想法)变成可以分割、交易的标准化合约(即证券)。
一个简单例子:一条收费公路,每年能收1000万过路费。一个人买不起这条路。但华尔街可以把它未来的收费权打包成100万份“公路收益凭证”,每份10块钱,承诺每年分红。瞬间,一个庞大的固定资产就变成了大众可以投资的流动资产。这项资本运作极大地动员和汇聚了全球的零散资本,投入到最需要资金的大型项目中,加速了工业化和科技进步。
另外,构建“风险定价”的精密机器——创新的引擎。光有资本不够,还要让资本流向最高效的地方。华尔街通过创造极其复杂的金融工具和模型(如期货、期权、CDS等)来试图精准地“定价”风险和未来。
华尔街分析英伟达的GPU、OpenAI的算法、甲骨云的算力市场前景,然后判断将千亿资本投入这个循环的风险和潜在回报。如果判断正确,资本就催生了伟大的创新。
这套系统,尽管不完美,像一台超级计算机,试图在全球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它奖励创新者和效率提升者,惩罚落后者。
还有,杠杆是华尔街最伟大的发明——用别人的钱创造奇迹与灾难的放大器。华尔街深谙“四两拨千斤”的道理。通过借贷(杠杆),用少量的自有资本撬动天量的外部资本,从而放大收益(同时也放大风险)。
例子:你有1块钱,借99块,就能进行100块的投资。如果赚了10%,对你来说就是10块,相对于你的1块本金,回报率是1000%!这种诱惑力是驱动资本疯狂扩张的核心动力。
良性循环投资中,杠杆能加速产业扩张(如贷款建芯片厂)。但在恶性循环控股中,杠杆会让骗局迅速膨胀,最终导致系统性崩溃(如2008年次贷危机)。
不仅上面这些投资金融工具,最重要的是华尔街拥有全球网络与信息霸权——毛细血管与神经系统。华尔街的物理网络(投行、交易所、基金)和其掌控的信息流,构成了全球资本的毛细血管和神经系统。
华尔街通过操控投行、证券、基金、媒体以及评级机构和做空机构等,通过信息优势使得他们能始终处于交易的核心,充当中间人,收取“过路费”(佣金、顾问费)。
不断循环的资本转化放大器
华尔街崛起的“秘密”,就在于它建造了一部前所未有的 “资本转化与放大器”:
明面上(循环投资),华尔街这部机器吸收全球储蓄 → 通过风险定价模型进行筛选 → 利用杠杆和证券化工具将资本注入最具潜力的“价值循环”(如AI、生物科技)→ 催生创新和经济增长 → 创造真实财富后,部分利润回流机器,开启下一轮循环。
当真实的价值创造跟不上资本的贪婪时,系统内部就会滋生“金融寄生虫”。它们利用同样的工具(证券化、复杂模型)制造虚假的“价值循环”(循环控股),进行财富掠夺而非创造,最终导致危机。
华尔街的秘密不在于它善良或邪恶,而在于它构建了一套极其强大、能够同时进行“价值创造”和“价值掠夺”的体系。它曾是全球经济进步的引擎,也是不平等和危机的温床。其崛起,正是通过驾驭这部“双刃剑”机器,不断在创造与毁灭的循环中扩张来实现的。
除了循环投资和循环交易之外,还有循环控股,这个金融概念在中国的商学院和MBA课程里并没有讲述,也不会讲述,这是华尔街财阀的核心金融知识和工具,一般外人也不懂,甚至在中国的《公司法》里也没有详细概念,只能从富豪投资的公司出现舆情后的新闻里才可以窥见一二,比如最近比较热的上海学生餐新闻里。循环控股的作用是隔离投资人的法律风险,只享受投资收益,法律上目前是模糊地带。
可以说,循 环投资是华尔街公开的 “智慧”和“力量”,用于建设;而循环交易是少数罪犯隐藏的“骗术”和“毒药”,用于毁灭;最隐秘的是循环控股,到目前法律概念还没理清楚,也可能不需要弄清楚,弄清楚后都不好“混水摸鱼“了。认清这些金融概念和工具,是理解现代金融世界的关键。
回到开头,到底是谁出资的1000亿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要看清这里面的逻辑和猫腻,很多时候,大公司的崩溃都在一瞬间。其实,人也一样——人不是慢慢变老的,是一瞬间忽然变老的。
发布于:贵州省辉煌优配-线下配资平台-配资门户网-股配资网站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